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度关注,相关报道议题丰富,角度多元,整体基调平衡。聚焦了习主席主旨演讲,客观反映了中国声音,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趋向务实合作,虽然肯定与质疑并存,但积极的声音增多。
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国家主席习出席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西方主流媒体对本次论坛的报道动向,值得我们关注,为此特选取《》、《》、《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等六家美英主流报刊5月份以来的相关英文报道进行调研。现将上述媒体的整体报道特点和各自的报道情况分析,概括如下。
习主席5月14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受到美英媒体的高度关注,讲话内容被媒体大量引述,中国政府有关“一带一路”的权威解读和定性得到有效传播。尤其是习主席提出的六个“不会”,包括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突出“一带一路”是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间接回应了一些国家的政治顾虑和猜疑。这种主动释疑也被外媒广泛报道,使得一直以来对“一带一路”存在的担忧、质疑之声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舆论中积极正面的解读成为主流。
例如,英国《》称,“习主席的主旨演讲唤起人们对数千年来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光辉历史的记忆,习推介的海上和陆上新丝绸之路的愿景将连接整个世界,带来和平与繁荣。”该报还引述出席论坛的英国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热情称赞习的讲话,称他“创建了一个如此大胆和有眼力的计划”,“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真正的开创性”,有可能改善全球70%人口的生活水平。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试图化解邻国对中国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计划的担忧。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官方声称,“一带一路”倡议注重经济的共同发展,而不是要增强北京方面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随着美英两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愈加表现积极,尤其是美国政府由冷眼观望倡议转为派遣高官参加高峰论坛,两国主流媒体也对“一带一路”提高了认可接受度,并加大了报道力度。六家美英主流媒体中,英国《金融时报》最为活跃,截至6月20日,发表涉“一带一路”和高峰论坛的深度报道及评论文章共14篇,包括一篇社评。其次是美国《》(10篇,含社论一篇)和《华尔街日报》(8篇),这两家媒体在充分预热的基础上对论坛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和深入、多元的评论。其中,有关西方企业热切希望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报道纷纷出现。《》和《华尔街日报》都突出报道称,“一带一路”基建项目给西方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一些西方大型企业正积极调整自身业务以赢得更多与“一带一路”计划有关的订单,“努力从中分一杯羹”。英国《金融时报》援引英中贸易协会关于“一带一路”的报告称,“英国企业将有实实在在的机会与中国伙伴在第三国进行合作”。
几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性进展和丰硕成果使美西方国家日益从中看到合作共赢的发展机遇,成为促使美英媒体更加理性务实地看待“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因素。例如,英国《经济学人》虽然对“一带一路”不乏消极性解读,但其也无法漠视“一带一路”已经取得的成果。如该刊刊文称,“义乌—马德里专列实现首次往返和缅甸皎漂港输油管道贯通这两件大事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正在逐步成型”,该文章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表达其作为全球引领者的自信。该刊也注意到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些改善举措,如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等。
从媒体的主要关注点看,六家报刊均认可此次高峰论坛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是中国作为“新经济秩序领导者角色的亮相”,是“一带一路”这一宏伟战略的重大进展。在承认“一带一路”战略重要价值的基础上,部分媒体也强调该计划的实施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此外,《》、《》和《金融时报》还特别关注中国围绕“一带一路”进行的大量宣传工作。
六家美英主流媒体5月以来有关“一带一路”报道的整体基调是肯定与疑虑并存,虽然各种杂音不时出现,但积极评价增多。从各媒体的报道倾向看,《华尔街日报》、《》和《》的文章中正面解读和理性分析的比例较高;《》、《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存在较多质疑,其中还有少数负面渲染媒体报道。
截至2017年6月20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有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和评论共八篇,该媒体在论坛召开前就开始进行预热报道,论坛召开后则进行持续关注和评论,议题涉及“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全球影响力、火狐电竞中国国内企业与西方企业的参与、欧洲国家的态度以及香港在其中的角色等,客观分析和正负面评价兼而有之。其主要观点,一是积极评价中国借“一带一路”论坛突出全球化捍卫者角色。称“四年来,贸易保护主义之风狂吹不止,中国却凭借‘一带一路’这块基石努力争当全球化的捍卫者”。二是认为“一带一路”基建项目给西方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也帮助中国企业打开新市场,同时称“并非所有的西方企业都能从‘一带一路’项目中获益”。引述欧盟官员的言论称论坛声明没有包含有关透明度和合约招标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对中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能力有所质疑。四是聚焦香港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的作用。对香港可以扮演“超级联系人”的重要角色,让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融为一体表示关注。
截至2017年6月20日,美国《》共刊载两篇有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均为长篇深度评论,分别于峰会召开前后各发表一篇(5月13日和5月15日),评论核心均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
该报较多地体现了对中国崛起的“危机感”,希望敦促美国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其主要观点,一是承认“一带一路”战略及此次高峰论坛的重大意义。称“一带一路”战略的规模“相当宏大”,几乎囊括全球每个角落,虽然这一战略不可能在数年之内就让亚洲呈现出新的格局,但如果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二三十年后应当能见到成效;认为此次高峰论坛是习主席以“新经济秩序领导人角色”的亮相,“一带一路”战略将“替代”美国在亚太地区中心位置留出的空白。二是分析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计划的战略目的。认为经济、安全和军事考量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计划的主要因素,具体来看则是对应寻求海外市场、确保新疆维稳和军事基地建设这三方面。三是提出实施“一带一路”计划将面临的问题:包括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将面临的地理环境、土地政策、投资方案、环境保护等诸多困难。四是特别关注中国为“一带一路”计划进行的大量宣传工作火狐电竞。报道中国进行了大量宣传工作,称中国在过去数年里“一直在外国媒体上为‘新丝绸之路’进行宣传和推广”。
截至2017年6月20日,美国《》共发表有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和评论十篇。从报道时段和议程设置来看:峰会召开前有三篇报道,主要为舆论铺垫和渲染,评论中国围绕峰会展开的宣传工作及其成效,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在东南亚等地实施的现状和影响;峰会召开期间与会后有六篇报道和一篇社论,聚焦习主席开幕式演讲的核心内容、“一带一路”计划的战略目的、西方社会的反应等。5月18日题为《中国的万亿美元外交政策》的社论开篇即指出,峰会的召开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在愿景及影响力方面的缩水,而中国国家主席习却展现出了自己的意图和自信,他试图重塑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并将其他国家纳入中国的发展蓝图。
该报对“一带一路”战略和此次论坛的报道倾向复杂、多元,其主要评论观点火狐电竞,一是积极评价习主席讲话中的亮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价值以及西方企业的主动响应。突出报道习主席在峰会开幕式演讲中提出将向“一带一路”计划注入7000亿元人民币先期投资,并肯定中国将解决接受国的贫困问题“是一个改变”;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将向“一带一路”计划注资10万亿元人民币将使马歇尔计划也“相形见绌”;报道一些大型西方企业,如通用电气,正积极调整自身业务以赢得更多与“一带一路”计划有关的订单,“努力从中分一杯羹”。二是继续以审慎的目光看待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目的。认为当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的美国将注意力投向国内之时,习主席在峰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个宏伟的新国际经济秩序愿景”,意在让中国成为一个“替代选择”;称“一带一路”计划意在扩大中国影响力、展示中国发展经验,让全球企业和世界各国更紧密地融入其经济与地缘政治圈;认为“一带一路”计划旨在确保本国企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三是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认为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给各国带来“无法维持的”债务负担,财务腐败、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妄称“一带一路”战略对非洲来说是一种“中国式新殖民主义”;敦促中国在“逼迫”他国加入自己的倡议同时,火狐电竞应进一步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内市场。四是注意到中国在峰会召开前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称中国政府为这次论坛部署了数月,在官方新闻媒体上开展了一场广泛的宣传活动;认为中国在向国外观众讲故事时应注重传播方式和效果,但肯定中国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改进这种宣传方式。
截至2017年6月20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有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和评论共14篇,包括一篇社评。该报的前期预热和对论坛本身的报道都比较充分,评论丰富,角度多元。
该报5月15日发表题为《“一带一路”计划的雄心与疑问》的社评,一方面肯定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确实有可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另一方面认为,“这一可能性是否会变为现实,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国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中国会不会有计划地向这些目标努力”。主要关注点还包括:一是关注习主席努力化解邻国对“一带一路”的担忧。称中国宣布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提供新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平息地区反对意见。二是突出反映相关国家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疑虑和不满之声。如,非洲国家对华贸易逆差问题;称俄罗斯担忧中国染指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印度对开发“中巴经济走廊”表示不满意;担忧中国输出环境污染;称“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面临种种问题;称该倡议可能令中国卷入从无效投资到地区争端在内的各种问题,可能会加重中国快速增长的债务负担。
截至2017年6月20日,该媒体共发表3篇相关报道,集中在5月14—16日,总体基调较为积极,对英国成为“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充满期待。主要观点如下:一是正面解读习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并报道英国财政大臣的赞语。该报驻京记者马龙5月15日的报道称,习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推介的海上和陆上新丝绸之路的愿景“将连接整个世界,带来和平与繁荣”。英国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称赞习主席“创建了一个如此大胆和有眼力的计划”,“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真正的开创性”,有可能改善全球70%的人口的生活水平。二是期待英国参与“一带一路”发挥其各行业优势。该报子刊《星期日》5月14日发表题为《中国的魅力攻势》的报道称,“英国的银行家、律师和咨询公司人员纷纷加入”,“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英国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希望英国能从中国一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中分一杯羹”。三是报道“一带一路”推高英国股市。该报5月16日题为《“一带一路”让富时指数升至有史以来新高》的报道称,“中国即将掀起基础设施建设浪潮,改善了金属市场的投资情绪,推动英国富时100指数在昨天升至有史以来的新高。”四是在商业可行性和地缘政治方面提出疑虑。火狐电竞报道称,“由于海运成本更加低廉,空运更加快捷,所以一些分析人士质疑‘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铁路运输是否具有商业可行性。而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则仍然是关于中国在2013年宣布的这一倡议背后的动机。
截至2017年6月20日,英国《经济学人》共发表有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两篇,刊载于该刊5月第一期(5月6日)上,作为此次会议的预热报道,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及其前景。
该刊的报道一方面肯定了“一带一路”计划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此次峰会的意义:认为义乌—马德里专列实现首次往返和缅甸皎漂港输油管道的贯通这两件大事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正在逐步成型;称习主席将利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来表达中国作为全球引领者的自信;也注意到中国对“一带一路”计划的一些改善举措,如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等。另一方面也渲染了“一带一路”战略存在的“问题”:包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优先顺序或主导者不明确,缺乏日常监管,没有制定具体的目标,找不到足够多的可获利项目,并面临来自沿线国家对中国企业“强势”和“过度自信”的排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