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捕鱼大城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82个:其中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5个。如今,大城县红木文化、葫芦文化等文化产业铺出“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径,助推县域经济提档升级,促非遗传承保护在文旅产业融合中焕发新活力。
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也沉淀着历代大城人血脉之中的工匠精神。
在廊坊宝德风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经过烘干、开料、磨光、榫卯加工、雕刻等复杂工艺,原始木料变成光鲜亮丽、特色鲜明的红木家具。
诞生于明清的红木家具,雕工精美、简洁大方,内部结构非常复杂。一整套家具不用一枚铁钉,即使放置百年,依然不散、不腐。“大城的古典家具之所以能在全国站稳脚跟,正是以明式家具为样本,原汁原味,不因市场改变初衷,到任何时候都经得起推敲。”廊坊宝德风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玉顺说。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城县红木家具产业快速发展,从单一变为多元,形成了以冯庄、堤北、叶庄子、南赵扶等村街为中心,辐射全县5个乡镇80多个村街,从业人员达3万人的中国北方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地,享有“中国京作古典家具之乡”美誉。
如今,大城县以宝德风、陶然居、红日等老牌红木家具生产企业为依托,提升红木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和品牌拉动作用。目前,大城县叶双陶、宋玉顺等人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大城县七女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鸟笼制作技艺传承人蔡永涛的工作室,他正在打磨红木鸟笼,室内一件件工艺复杂、制作精良、造型美观的红木鸟笼整齐排列。
蔡永涛说:“我是蔡氏鸟笼第四代传承人,小时候和爷爷一起生活。他在外谋生时家具定制,掌握了制作鸟笼的技艺。我从最初对这个小笼子的喜爱,到后来一点点学习制作工艺,现在用这门手艺撑起了整个家庭。 ”
匠心在钻研中延续。蔡永涛说:“最大困难是从开始学艺阶段到后来木材的改变,木材变了直接决定工艺的改变,这都需要不断钻研,慢慢研究新工艺。”蔡永涛参加了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天津博物馆展览等展会,产品销往东南亚等地区。
关于行业前景,蔡永涛说:“非遗技艺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传承。我们可以做的、能做的是在传承基础上加以创新。现在人们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这些传统的东西是对老一代技艺的肯定和怀念,我觉得行业前景是很可观的。”
七女村党支部书记蔡永峰说:“我们村委会经常联系媒体宣传推广七女村鸟笼工艺。因为现在市场需求量挺大,从单户发展到现在40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半岛捕鱼。”
蔡永涛工作室现有员工20人,通过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进行销售,产品为红木鸟笼、颠壳笼等类型,主要销往京津冀市场半岛捕鱼,“我想将非遗技艺传授给村中有兴趣从艺的年轻人,并扩大生产规模。”
走进九间房村村民于敏香家,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工艺葫芦。“葫芦工艺品制作是个精细活儿,需要去皮、晾晒、打磨、雕刻、绘画等步骤,眼、心、手配合要默契。”于敏香介绍,“我们家做葫芦工艺品加工十年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目前有激光雕刻、浮雕、烙画、大漆、各种高中低端酒葫芦等工艺,正在研究掐丝等新工艺技术。”
近年来,九间房村不断发展工艺葫芦深加工,主要分为烙画、雕刻、彩绘三大类。其中,葫芦烙画远近闻名,创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在光滑坚硬的葫芦表皮上,制作出人物、山水、花鸟等作品,增加葫芦艺术的感染力、创新力,实现了由传统“葫芦加工”向“文化创意”的转换。
如今,九间房村从种到收,从文化包装到市场销售,实现了文化创意、艺术收藏等价值,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目前,该村工艺葫芦种植面积达1300亩,葫芦种类30余种,葫芦种植农户80多户,葫芦带动的深加工以及工艺葫芦雕刻、烙画、彩绘、葫芦销售等从业人员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