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家具发展历史悠久,一度在世界前列。但是到了近现代,中式家具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却开始走向没落。明式家具在我国传统家具历史上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独特的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之科学,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明代家具最特别之处在于榫卯构造,不仅是传统家具的主要结构之一,也是传统家具的生命能否延续的重要指标。榫卯结构历经千年之久流传,广为古代家具工匠运用,为中国古代文明留下了辉煌的历史。
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能工巧匠们用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硬木材料制作的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家具。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生产制作的家具最受世人追捧。
榫卯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在我们的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如同汉字的发明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家具发展规律是传承了传统建筑木结构塬理。无与伦比、错综复杂的榫卯斗拱设计,赋予了明式家具的设计灵魂。
笔者初步统计,中国家具榫卯结构有几十种之多,而且每个名称的榫头卯眼,在制作中会根据外观的造型不同,又可以派生出多种榫卯。南北工匠又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创造出独特的榫卯结构,变化万千、耐人寻味。
明清家具的制作过程中几乎运用了所有榫卯结构种类中的精华形制。在一件明代经典家具之上,运用榫卯结构的范围不同、类型不一,但均起到了家具整体形态构造上重要的“关节”作用。
中国明代古典家具中使用到的榫卯结构共100多种,可分为几大类型:一类作为面与面的结合作用,或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燕尾榫、槽口榫、企口榫、穿带榫等。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2榫卯结构作为中国传统家具的精华, 是中国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 这一古老的结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000~3000 年, 河姆渡流域的先人们住房多采用木结构干栏式, 并运用榫卯作技术。
在我们民族文明发展史上,榫卯结构如同汉字发明源远流长、 自成体系,中国传统家具能够保持几百年而依然牢固, 皆归功于设计巧妙的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是实木家具中通常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一种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 凹进部分叫卯, 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 各种榫卯做法不同, 应用范围不同, 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 “关节” 作用。 按构合作用来归类, 榫卯结构大致可分为叁大类型3:
(1) 作面与面的接合, 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 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半岛捕鱼、“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2) 作为 “点” 的结构方法。 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 成角结合, 交叉结合, 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如 “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半岛捕鱼、“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如典型的明式座椅中的月牙扶手、 香几等, 都是弧形弯材接合而成, 有的也采用“锲钉榫” 做法, 弧形弯材接合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传统家具中流畅线条的表现力, 精致而细腻的线条使传统明式家具更具人情味和张扬的浪漫主义色彩。 又如格角榫攒边, 在不同肌理材料的联结上应用非常广泛, 使家具平面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软、 硬、 粗、 细之间的反应, 表现出对人的需求的关心和嗬护。
(3) 将叁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 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家具定制。 如常见的有 “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 等。 如抱肩榫, 多用在器物的肩部, 也常出现在有腰家具的束腰处及腿足束腰位置,并有叁角形的榫眼, 上下、 横面均为半榫, 所有物件拼装后上牙板做装饰, 设计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