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1月13日消息(记者林馥榆)记者从上海市住建委(市精细化办),城市家具路口遮阳棚将重新设计。
目前上海中心城范围内仅有普陀区武宁路、中山北路路口东南角设有2处,为非机动车等候服务的遮阳棚。
路口遮阳设施半岛捕鱼,作为城市家具的一种新的探索实践,所起的作用既为市民遮阳避雨,又希望成为街角路口新的风景线,让市民在路口等候不再只是等待。
上海市住建部门透露,将尊重场地条件与交通现状,充分考虑道路空间交通压力,进行分层级、分类规划,选取试点,由点及面,形成适合区域的遮阳设施设计体系。另外,还探索将景观、休憩多元功能融入遮阳设施,嵌入现代化智慧城市功能,将遮阳设施转化为市民智慧生活的互动窗口,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
经反复比选,目前已初步形成了17个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均以保证遮阳功能为前提,以凸显城市管理集中度、显示度为目标,鼓励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个性化设计,力争比肩“巴黎的浪漫、米兰的时尚、巴塞罗那的设计”。这17个设计方案正接受广大市民投票。
以上海市花白玉兰为灵感,玉兰花瓣为设计元素,加入遮阳棚的设计,在达到功能性的同时突出艺术感,并为上海的公共空间增色。
表现的是市花白玉兰在微风吹拂下自由舒展,既轻盈飘逸又秀美锦簇,为路口的驻足空间增添一抹新的亮色。
高大茂密的梧桐树荫是上海的特色,也是上海的标志,淮海中路也是上海的梧桐大道,选择用梧桐叶作为基础元素,我们的故事便是从这梧桐开始……
以梧桐叶为元素,以其生长过程中卷合的状态作为遮阳棚开合过程的设计形式,打开收合犹如少女的裙摆。
以梧桐作为设计元素,当叶片触碰水面时,会划开一圈圈涟漪,这一圈圈涟漪就像是唱片盘上的纹理,一圈圈转出,这是属于上海的旋律,这也是写给这座城的情诗。
源自中国传统建筑的窗棂图样,通过精美的图案形成虚实的变化。设计采用传统建筑的细部语言可将光影变化和遮阳效果巧妙结合。
给每一朵遮阳棚赋予像花儿一样的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绽放着自己的美丽,展现出盛世花开的景致。
50年前的“夜上海”,华丽繁盛,设计提取舞者的浪漫舞姿,以简洁、柔美的设计线条打造浪漫街角的城市家具,彰显“夜上海”特色的时尚、浪漫。
在这个思路下,一共设计了四种形态。四种形态都写意了舞者的姿态,彰显城市的时尚、浪漫;同时结合雾喷、全息投影等智慧、互动技术给市民愉悦的体验。其中,形态一、形态二皆由多个舞者剪影姿态演绎。形态三、形态四抽象绽放舞姿的形态演绎,给市民更多的想象空间。
来自于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缤纷多元,设计提取缤纷的色彩元素,文化如同色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碰撞融合后又是一副和谐、完美的画作。体现有温度的街角城市家具设施,以小见大的城市形象窗口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张力。
源自传统的折扇和折纸,设计希望通过一种折叠形式来实现遮阳棚的适应性,可灵活适应不同的路口以及通道,并且可方便折叠收起来,便于循环利用。
设计将戏剧文化的折扇和脸谱巧妙结合,将非遗文化的符号点缀到上海的大街小巷中,为大众带来独特的实用又高雅的文化体验。折扇可结合气候和时间实现收放,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带来极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扇面上的文化符号也可以结合地域特色进行变化。
采用漂浮的云朵意象半岛捕鱼,利用纤细的柱体撑起片片云朵,塑造自由、轻盈的空间感知。置入的设施将原本封闭的转角绿地打开,为自由停留、休憩、穿越等活动提供可能,激发街角空间的多元可能,让街角的驻足从等待变为期待。
以独立的风帆单元作为元素,与镂空纹理结合,形成微妙的光影变化。将一片片风帆沿街道空间进行自由组合,与临街商业的互动形成一个个微小的社交空间,供市民休憩停留。
借鉴中国传统的斗拱形态,可伸缩变化的顶棚在满足遮阳功能的前提下,呈现出艺术装置的质感,力求打造独具特色具有网红打卡效应的“地标式遮阳棚”。
以市花白玉兰为主要元素,艺术遮阳结构模仿玉兰花开的整个过程,象征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设计基于艺术概念的同时,引入重要的公共空间,为行人和游客提供天气保护。花瓣的大小两种规格的结合,优化丰富了整个公共空间。
设计基于“人民城市”理念中的“人”出发,呼应“人民城市”的建设发展理念,以半弧形组成“人人”字型结构,通过艺术装置的既视感,以艺术装置的手法打造能体现上海风貌的遮阳等候亭。
在造型上突出科创质感,整体造型通过砖石切割的手法呈现“展翅”的寓意,预示上海的科创板块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