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湟中:深挖文化技能人才 解锁乡半岛捕鱼村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3-04-04 04:33:31

  西宁市湟中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间工匠和文化能人,积极探索文化技艺传承发展,激发技能人才创新活力,打造银铜器、木雕、青绣等代表性特色文化产业,助推区域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就必须挖掘培养一大批立足本地文化技能传承人。湟中银铜器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湟中银铜器工匠凭借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工艺专长造物,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着“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传习展示中心负责人何满,从小便跟随父辈学习银铜器制作手艺,30多年来,他在铜银器制作方面付出了超常的心血和汗水。为了让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接续,2009年,在何满及当地银铜器工匠的努力下半岛捕鱼,成立了“湟中银铜器协会”;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沙尔镇阳坡村银铜器制作手艺人金维达,13岁便与银铜器制作手艺结缘。金维达以湟中银铜器制作传统技艺为根,学习省内外多种制作技艺,在创新银铜器制作技艺的同时坚守着初心。为将银铜器制作技艺传承接续下去,银铜器手艺人以“师带徒”形式培养人才,他们口传身授,悉心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西宁市湟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银铜器“金色”产业发展,通过邀请高等院校名师,整合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师资力量,加快培养选树高技能银铜器人才,为促进阳坡村银铜器制造业长足发展。2019年,鲁沙尔镇阳坡村成立“阳坡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吸纳全村130多户工艺人制作银铜器,以“党支部+合作社+项目+农户”的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2021年,依托“鲁沙尔手工艺品产业基地”建设,搭建湟中银铜器制作“产、学、研”平台,吸纳湟中知名银铜器制作工匠入驻基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银铜器加工制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银铜器特色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近三年来,阳坡村银铜器加工户由原来的76户200多人扩增到120多户300多人,制作的产品远销省内外以及泰国、尼泊尔、印度等国。

  目前,湟中区拥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银铜器生产加工厂10余家,加工作坊500余家,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国家级传承人1人,市、县级传承人10人,青海省民间工艺师22人,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从业人数在2000人左右,产值达6.8亿元,已成为当地支柱型文化产业。

  文化技能人才借鉴优秀经验,因地制宜推陈出新是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名片,湟中区藏式木雕是湟中文化特色之一。但多年来,藏式家具雕刻工艺较为传统且款式单一,富有新式青海特色的藏式家居产品十分少见,从事这个行业的民间艺人更是少之又少。

  一次偶然的机会,富有湟中当地特色的藏式、河湟木雕工艺品品牌创始人尤其红领略到了东阳木雕和江苏木雕家具的精美独特,透空双面雕、镂空雕、圆雕等新颖手法深深吸引了他,他认真研究比对与家乡藏式木雕的区别,吐故纳新,克服重重困难在湟中创办了一家富有本地特色的藏式家具加工厂。2008年,成功注册创办了青海缘汇木雕工艺有限公司,通过挖掘开发藏式文化艺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持续改善工艺质量,并将外来文化技能带来的启发因地制宜“嫁接”到藏式家具创作中。经尤其红改良过的藏式木雕艺术植根于河湟文化的沃土中,线条由繁到简,形体清晰明快,既有传统手工艺的细腻,又有新式手法的丰满。几年来,缘汇木雕不断发掘半岛捕鱼、推陈出新先后打造的“格桑花”“穆加”“河湟老木匠”等特色文化品牌已远销海外。

  尤其红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每年投入约10万元对技能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员工赴省内外学习先进精雕技术,吸收和培育了一批精雕、手工雕刻和彩绘专业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在尤其红的带领下,公司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加大企业转型力度,创建研、产、销为一体的藏式家居体验平台,不断向大众实木家具、红木家具、木雕工艺品、个性定制家具、古建及装饰装潢等六大系列转型,促使木雕产品由传统手工生产转向产业化规模生产,以企业壮大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当地经济不断向好。

  几年来,缘汇木雕采取“企业+农户”的扶贫开发模式,以资产收益的方式帮扶湟中区81个贫困村2087户贫困户,分红资金600余万元,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事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文化在于传承,传承重在创新。为保留刺绣的独特技艺,打造传承与接续相融合的青绣品牌,湟中大批技艺能人在原有的针法纹样基础上再整理再创新,将绣品与现代生活有效融合,新型绣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湟刺绣”“西宁刺绣”传承人陈玉秀,从小喜爱刺绣,大学一毕业,她就全身心投入刺绣事业,经过20多年的打拼,先后创办了“河湟刺绣”“西宁刺绣”工作室和规模化生产的刺绣基地。多年来,她不断挖掘民间刺绣针法,在挖掘、传承和发展刺绣技艺方面努力钻研探索,全面开展“堆+绣”的技艺研究,全方面、多角度地打开堆绣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开发可批量制作的产品,将传统刺绣技艺和现代艺术进行融合,尝试创作出了以西宁刺绣为特色的系列抱枕、羊绒刺绣披肩、荷包等更加生活化的青绣产品。同时,她在现有的青绣非遗扶贫工坊、帮扶车间的基础上与青海师范大学合作搭建产、学、研、销、用一体化的文化科技平台,进一步提高青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20人创意研发团队和5万件刺绣藏品的优势与产学研发中心的平台结合,补齐现在传统手工行业的短板,带动绣娘提升技艺,将现代时尚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结合,打造文化旅游市场中的精品,促进“河湟刺绣”这项“指尖技艺”开枝散叶。

  近年来,湟中区深入挖掘青绣产业文化价值,创新“青绣+工坊+农户”的发展模式,着力开展技能人才培训交流、推广宣传、展示展览等,努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精神”的旅游文化特色产品,为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打造创业就业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发展“炕头经济”,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湟中区已建成青绣传承研发中心、青绣艺术展示中心、青绣企业、传承基地等共计23家,累计吸纳生产绣娘6000余名。据了解,常态化开展绣技培训,极大地提升了青绣行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实现了传承青绣技艺与走向市场增收的“双赢”,在传承和弘扬之间,技能人才为青绣文化找到了最合适的坐标和持续发展的方向,齐心合力绣出湟中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来源:湟中区委组织部)

  8月31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青海专场举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寄予青海“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殷切期望。…

  人民网西宁9月1日电 据海东日报消息,9月1日凌晨1时05分许,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红崖村发生山体滑坡自然灾害,造成2户7人及正在组织转移群众的4名工作人员被困。截至9月1日8时20分,救出9人,其中4人生命体征平稳,5人经互助县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其余2人正在全力搜救当中。…半岛捕鱼